认识百香果树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成长,让教育回归自然。清新的百香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茂密的百香果枝叶下,覆盆子班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段探秘百香果的旅程。
开学初,幼儿园的每个班级认领了一颗果树,覆盆子班的孩子们迫不及待想认识下我们的果树是什么,一天散步时,大家看到我们班的果树,发出一些疑问。
“这么软能长出百香果吗?”
“它们为什么不一样呢?”
“树枝倒下去了,那百香果长在哪里呢?”
“我觉得这颗百香果树枝和葡萄树很像,都是软软的。”
“为什么百香果的枝是倒下去的?旁边的树枝硬硬的。”
“你看它的树枝怎么往下长啊。”
“为什么这棵树和去年保护的树不一样呢?”
学习就在眼前,课程就在身边。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于是,老师带着大家观看视频重新认识了百香果这一种果树。
通过视频的学习大家发现百香果是长在藤蔓上的,和葡萄的生长方式是一样的,藤蔓会越长越长。
《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3-6岁儿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中提出:4-5岁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当孩子们能够积极关注周边的环境,并对新事物感到好奇时,老师选择追随孩子的兴趣,支持孩子观察,鼓励孩子展开探索。
设计架子
百香果需要架子吗?
“葡萄和百香果都长在藤上的,葡萄有个架子支撑,那百香果是不是也要个架子啊?”
“不要架子也可以啊,我们把百香果的藤绑在栏杆上就可以了。”
“我也觉得要架子,不然弟弟妹妹走过的时候没看到就会踩坏它。”
“ 我觉得要架子,你看百香果的树枝都长到地上去了。”
“葡萄和百香果都长在藤上的,葡萄有个架子支撑,那百香果是不是也要个架子啊?”
孩子们对于给百香果搭架子有了不同的看法。于是,大家决定试一试,大家齐心协力找来绳子将百香果藤固定在旁边的围栏上。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百香果藤被弄破皮了,路过的保洁阿姨告诉我们,百香果的藤会越长越长,喜欢太阳,如果全部绑在围栏上,不利于它的生长。这时,孩子们选择放弃此方法,商量更好的方法。
搭什么样的架?
“我想搭一个三角形的架子。”
“我想搭一个像房子一样的架子。”
“我看到以前种植区的那种架子,是把两根棍子插在土里,上面绑一根棍子,就可以了。”
“我奶奶搭过很多根竹棍交叉连在一起的架子。”
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资料将搭架方式画在了记录表上。结合自己查找到的信息及调查表展开了交流和分享。分享过后,大家一起对调查表进行了归纳。发现百香果架的方式主要分为四种,孩子们给它们命名为:交叉式、城堡式、单根式、双根式。孩子们根据关于架子的已知经验,最终投票选择搭建两种架子:交叉式、城堡式两种架子。
第一次搭架子
材料的选择
确定给百香果搭架子后,大家对于材料的选择有了新的讨论:
“我选择自然角的竹竿,它比较长。”
“我觉得建构区的树枝也可以搭个架子。”
“建构区还有一些白色的管子也可以搭架子。”
第一次搭架子
第一次的搭架子时,孩子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手拿开,树枝就倒了,而且树枝太短了。”
“白色管子根本插不进去啊。”
通过实践孩子们发现树枝的长度与百香果藤的高度是不一样的,百香果藤绕不上去。白色的管子中间是空心的,在插进土里时不太容易,最后大家决定用竹竿来作为架子的材料。
《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3-6岁儿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中提出:成人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分析问题,鼓励幼儿试错等。当幼儿遇到问题时,老师应当给与支持,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实际感知中发现哪种物体更适合搭架子,从而解决问题。
区域模拟搭架子
明确了搭架的方式和材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谁的架子更牢固呢?我们到底搭哪种架子呢?
“百香果藤这么轻,我觉得一根就够了。”
“我在奶奶家菜园看到西红柿的架子要两根交叉的,百香果架应该也是这样。”
“肯定是棍子越多越好啦!”
关于搭架方式孩子间产生了分歧,谁是对的呢?千初小朋友提出搭建模型的建议得到了小朋友的支持,一场架子模型比拼开始了。
城堡式小队
区域活动时间,城堡式架子组的组员们来到玩具区,准备搭建城堡式的黄瓜架。用什么材料搭呢?他们来到美工区收集材料,找来一次性筷子、扭扭棒、胶带等。蒙蒙摆弄了一会材料,想要连接筷子,遇到问题。
问题1:老师,我想竖着搭,但它立不住,怎么固定呢?
解决方式:组员讨论,同伴支招。把筷子插在黏土里,就能立住。蒙蒙将黏土搓成长条,插上两根筷子,上面再用两根筷子交叉形成三角尖顶,所有的筷子交接处都用黏土连接固定,很快就完成了。可手一松,架子就散了。
问题2:黏土固定不了筷子
解决方式:联系平时对材料探索的经验,尝试使用其他材料进行连接固定。吸取失败经验的蒙蒙继续挑战,从美工区找来毛线绳固定筷子交接处,但在缠绕筷子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蒙蒙不会打结。
1.同伴帮忙。在搭架子的过程中,需要同伴合作才能完成,这是一个锻炼孩子们合作能力的好契机。孩子们在操作中,能够主动询问同伴,并请同伴帮忙,一个人扶着,一个人打结固定,遇到困难时,共同想办法。
2.视频学习。孩子在一遍一遍的尝试下,还总结出了一首儿歌:两根线左右交叉绕两圈,上下交叉绕两圈,两根线中间交叉穿个洞,拎起两只兔耳朵中间交叉再穿个洞。
3.扭扭棒代替。有的孩子说用扭扭棒拧紧,架子也不会倒下来。
问题3:打过结的筷子处还是易滑落。
解决方式:①延长筷子交叉的距离,空开一段距离再打结。②加紧缠绕和打结力度。
调整过两根筷子交叉打结的距离和松紧后,城堡式架子终于完成了。
在第一次区域搭建城堡式架子,探索如何让架子更稳固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以下经验:
1.相互交叉形成三角形能让架子更稳固。
2.用材料固定的过程中,绳子固定效果最好,可加大缠绕圈数和打结力度的方式让架子更稳固,也可以选择扭扭棒多拧几圈也会固定好筷子。
3.连接固定的过程需要同伴协助、合作完成。
交叉式小队
交叉组的孩子们根据搭架经验及自己设计的图纸,在区域游戏中建构交叉形架子的模型。孩子们选择用建构区的树枝来搭架子。并从美工区选择一些弹力绳、毛线、麻绳和扭扭棒来捆绑。
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我绑好交叉的两根筷子了,但绑下一根筷子时,一直掉。”
“我交叉绑了很多筷子,但这个架子没法立起来啊。”
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重新回顾交叉式架子搭建的方法,孩子们发现:
“原来,我在绑的时候,另一个小朋友要扶着前面绑好的架子。”
“我发现交叉绑的时候先要把筷子立在桌子绑,不能把前面绑好的拿起来,不然架子会高低不一样。”
汧依第一个完成,惊呼:成功啦!还拿到区域其他小伙伴介绍自己的经验。几位孩子把绑好树枝组合到一起,婧怡说:不对不对,上面还要一根树枝。
《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3-6岁儿童学习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中提出:4-5岁幼儿能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每个幼儿的经验都各不相同,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鼓励幼儿通过自己多样的方式去观察、实践,陪幼儿一步步探寻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梳理问题背后的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不断拓展幼儿的经验。
第二次搭架子
实地搭架子
孩子们在教室里已经模拟搭架子,积累了搭架子的经验,于是大家找来竹竿和绳子、扭扭棒等材料决定出去再次给百香果搭架子。
孩子们刚进行搭建又遇到了问题:
“这个土太硬了,根本插不进去啊。”“我也插不进去。” “那怎办呢?”
“我们浇些水,把土浇湿就可以了。”“我们还可以把竹竿弄成尖尖的插进去就可以了。”
大家根据同伴提出的方法解决问题,部分孩子去提水浇湿土,部分幼儿把竹竿弄成尖尖的。可是怎么削尖呢?
“竹竿这么粗,我们力气太小了,还会弄伤我们的手。”“那我们去请保安叔叔吧,他力气最大。”
浇湿土和削尖竹竿后,孩子们继续插竹竿,在操作中发现竹竿插进去很多,但过一会又倒了。
“我们的力气太小了,再用力一点就好了。”“我们可以用种植区的那个锄头把土挖一个很深的坑,然后把竹竿放进去,就不会倒了。”
于是,孩子们拿来锄头挖坑插竹竿。解决完这一个问题,两组幼儿分别根据自己的架子模型给百香果藤进行搭建。
爬藤上架
架子搭好了,孩子们高兴不已。这时,宸宸提出了疑问:那百香果藤怎么爬到架子上呢?
“我知道,我知道,就像美工区绕毛线那样绕上去。”
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
“我这根百香果藤太短了,根本不能绕啊。”
“拿跟绳子绑起来就好了,还可以用扭扭棒绑起来。”
《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3-6岁儿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中提出:成人要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等。当幼儿发现问题后,老师鼓励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搭稳架子的方法。
在搭架子这个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多方资源,与幼儿交流讨论,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设计合适的架子,并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创设了搭架“模拟场”和“实战场”,鼓励幼儿在探索中自主成长,建构完整经验。
在“搭架”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提问、判断、推理贯穿始终。教师充分捕捉幼儿的兴趣点,鼓励和支持幼儿在调动已有经验的同时,大胆猜测、细心求证、分析比较,通过多次设计与调整百香果的架子,获得了更加直接、真实的感知经验,在活动中成为了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