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始于家与园的美好相遇,成于对孩子成长的共同守望。从孩子日常习惯的点滴养成,到家园携手共育的漫长征程,每一步都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深切期许。
《成都市 3-6 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指出:“重点引导儿童养成热爱生活、乐意交往、喜欢学习等的良好习惯,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基。”为了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促进家园共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本期的“别样教师”进课堂,将带领孩子们开启一段奇妙的学习旅程。
智领趣味学习,慧育习惯成长
《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中提出:“培养幼儿的好奇好问,对身边的新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愿意尝试新事物。”为有效落实这一教育目标,我园将"家长进课堂"作为家园协同育人的重要实施路径。通过邀请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走进课堂,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家园协同,为幼儿营造好奇好问、乐于探究的成长环境。
《春风》3-6岁是幼儿感受语言韵律与自然之美的关键阶段。薰衣草班沈骏笛妈妈带来了唐诗《春风》,通过朗诵、诗意欣赏与创意仿编,带领孩子们开启了“古诗里的春天”探索之旅。在手工环节,孩子们用鲜花、树叶装饰作品,将春天“封存”。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促进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十二生肖》蓝花楹班楠楠妈妈将《十二生肖》绘本活动搬到幼儿园操场,家长与孩子们围坐共读,带领孩子们了解十二生肖的起源与传说。在互问互答环节中,孩子们初步掌握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和对应的动物特点,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紫罗兰班申婉竹妈妈通过“切水果大冒险”互动游戏增进与孩子们的距离,以情景化的故事讲解十二生肖起源与排序,并结合“哪吒闯关”问答强化幼儿对十二生肖知识的理解。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掌握十二生肖文化知识。
《奇妙魔术世界》满天星班邀请陈萱哲妈妈化身“魔法使者”,开展《奇妙魔术世界》活动。她用魔法棒、丝巾等道具演绎“丝巾消失”“盒子变变”等魔术,孩子们瞪大眼睛观察、踊跃当助手,尝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现象。在欢笑中,幼儿观察力、表达力、逻辑推理能力均得到提升,探索欲也悄然萌芽。
《认识前后》3-6岁是幼儿发展空间感知与方位认知的关键阶段。小苍兰班王子昂爸爸走进课堂,以“认识前后”为主题,通过立体教具及情景互动游戏,带领幼儿开启“方位探索之旅”。活动中,幼儿通过《奇奇妙妙排队》故事理解方位变化,通过动物取票、水果排序游戏巩固新知,掌握了“前、后”的空间概念。
《认识人民币》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和文化价值。随着电子支付方式的普及,幼儿对实体货币的认知机会相对减少。为此,樱草花班特别邀请陈君兮家长(银行从业人员)开展了《认识人民币》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实物观察,幼儿系统认识了人民币各面值的特征,以及背面呈现的各地代表性景观等。有效帮助幼儿建立了正确的货币观念,培养了观察比较能力,同时增强了国家文化认同感。
《印刷术》栀子花班邀请任炜杭妈妈走进课堂,以“活字印刷术”为主题,通过实物观察、操作体验与创意实践,让幼儿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趣启生活点滴,习惯养成同行
《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中明确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重点发展规律作息、健康管理、安全防护和劳动启蒙四个方面的能力。"基于此,我园邀请来自医疗、体育、消防、农业等不同领域的家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情景模拟、实操演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将生活习惯培养融入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保护牙齿》口腔健康是我们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日常的细心呵护。而幼儿期是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关键阶段。郁金香班王琛妈妈走进课堂,以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为载体,通过趣味互动、角色扮演和实操体验,让幼儿在“沉浸式学习”中了解牙齿结构、掌握刷牙方法,并养成爱护牙齿的好习惯。风信子班的李相和妈妈通过系统讲解科学刷牙方法、强调定期口腔检查的必要性,以及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向小朋友们传授了口腔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她倡导大家践行健康口腔行为,并呼吁:“让我们共同关注口腔健康,科学护齿,守护灿烂笑容,从‘齿’开始!”
《番茄搭架》三色堇班的谢双泽、杜亦弥奶奶为孩子们带来了“给番茄搭架子”的趣味劳动体验活动。她们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番茄植株的生长状态、讲解基础的种植知识,并示范如何利用竹竿和绳子为番茄苗搭建支撑架。在动手实践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和协调能力,还培养了照料植物的责任感,增强了劳动协作意识,同时激发了对植物生长规律的科学探究兴趣。
《辣椒种植》茉莉花班杨沐姝妈妈走进课堂,带来“辣椒苗种植”实践活动,在沐姝妈妈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一个个化身小园丁,给辣椒铺土、放苗、填土、浇水。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辣椒苗种植的小知识,还亲身体验了种植的乐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垃圾分类》迷迭香班陈婉欣妈妈开展了"垃圾分类"主题活动,通过实物展示系统讲解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并设计趣味卡片分类游戏引导幼儿实践操作。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辨识垃圾分类标识、自主完成分类投递,初步建立了垃圾分类的认知体系,有效锻炼了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同时,通过模拟环保实践环节,进一步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了主动参与环境守护的责任感。
《端午》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一粽一寻念,一叶一始端。端午来临之际,覆盆子班吴奕霖爸爸以"粽香话端阳"为主题开展活动。首先吴奕霖爸爸通过动画讲解端午起源,展示艾草、粽叶等习俗元素;接着设"创意绘粽"环节,孩子们用水彩笔设计出戴龙角、穿彩衣的拟人粽子。本次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同时在反复修正绘画粽子中形成了专注尝试、耐心修正的思维。
《吹画》在儿童创意美术活动中,吹画是一种富有艺术表现力和创造性的艺术形式。风铃草班邀请李铭泽妈妈开展了趣味吹画活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控制吹气的力度和角度,引导墨汁在纸面上自然晕染,形成姿态各异的梅枝造型。这一艺术创作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更通过"吹画-擦拭-整理"的操作流程,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幼儿的自主操作能力、卫生习惯和物品归位意识,为其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奠定了基础。
趣启社交之旅,习惯养成相依
《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交往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强调,应重点培养幼儿自我认知、同伴交往和集体适应三大核心能力。家长进课堂作为家园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适宜的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培养友善的同伴交往能力,理解并遵守基本交往规范,发展集体归属意识。在家园共建的支持性环境中,有效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其亲社会行为,为未来的社会适应奠定良好基础。
《不怕被嘲笑》3-6岁是建立积极自我认知与社交抗挫力的关键阶段,面对同伴互动中的“嘲笑”情境,幼儿常因认知局限陷入情绪困扰。小雏菊班钟郎妈妈以绘本《不怕被嘲笑》为载体,通过故事共读、角色扮演与情景讨论,引导幼儿在“被嘲笑”的模拟场景中学习化解情绪、表达需求。
《童心执扇 清风自来》雨柏妈妈开展了《童心执扇 清风自来》艺术创作活动。活动伊始,她向幼儿展示了团扇DIY的操作材料,并细致讲解制作步骤。在创作过程中,她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耐心协助每位孩子完成作品。活动后期,幼儿们自发进行作品互赏,通过"你的扇子真好看"等积极互动,不仅体验了艺术创作的乐趣,更在实践中培养了分享意识与合作精神,切身感受到同伴交往中的温暖与喜悦。
《我说你做》蒲公英班李沐航妈妈以"游戏导师"身份组织开展了专注力训练活动。活动采用"身体认知-指令执行-反应训练"三阶段递进式设计:首先通过《身体音阶歌》建立身体部位认知基础;随后依次开展"我说你做"指令游戏,及"小猴学本领"模仿游戏。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表现出良好的听觉专注度,能准确理解并快速执行指令要求。本次活动有效培养了幼儿的主动倾听意识,使其在实践中认识到专注倾听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意义,同时促进了同伴间的良性互动。
《奏响欢乐旋律》徐郑宇爸爸以"奏响欢乐旋律——非洲鼓与吉他的音乐探索"为主题,开展了专业音乐体验活动。活动采用"感知-体验-表现"的教学模式,通过实物展示对比两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引导幼儿运用肢体动作感受节奏韵律;组织集体合奏《小星星》等简单曲目。在音乐互动中,幼儿不仅认识了乐器的发声原理,更通过协同演奏培养了听觉专注力与团队配合意识,体验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社交乐趣。
《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明确要求:"构建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本期家长进课堂活动,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通过设计开放式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提问能力和持续专注力;在交往习惯方面,通过创设结构化游戏情境,促进幼儿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和同伴合作能力的发展;在生活习惯方面,采用任务导向的活动形式,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和基础生活技能。家园协同作为实施主体,充分发挥家长的专业特长和生活经验优势,与教师共同开发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在真实情境中自然渗透习惯培养,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