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对于儿童而言,它存在于孩子自然发生的生活环节里,互动交往、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过程中。课程对教育者而言,则需要以持续的敏感度,感知孩子行为中蕴含的学习可能,在尊重成长节奏的基础上搭建支持桥梁,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情感态度的萌芽。
当柳枝蘸着春风作画,当燕语裹着花香呢喃,当教育遇见自然发芽,小光芒们用一百种方式打开春天。
四月春深,万物竞发,每一片色彩都与春天撞个满怀。天府三幼秉持"沐光童行 爱悦生命"的办园理念,以"光悦·家园共育中心"为依托,积极探索家长支持共同体建设路径,逐步完善“家-园-校-社”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网络。4月25日,中班组召开以"拜访春天"为主题的课程发布会,以沉浸式的亲子游园会共探"玩中学、研中悟、创中长"的立体化家园互动模式。
绵密的雨丝唤醒沉睡的泥土,新绿攀上树梢,云朵掠过晴空,大地正以蓬勃的姿态,向孩子们发出春天的邀请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的幼儿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在四月主题课程《拜访春天》的探究与实施中,中班组教师们依据《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成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一要求,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直接感知与亲身体验机会,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主动探索、建构经验,实现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的协同发展。
春之探秘·童趣奇遇自然集
在这场春日之约中,孩子们化身“自然侦探”,用放大镜观察嫩芽的纹路,记录每日的生长变化,成为“花间使者”,用画笔定格春花绽放的美丽瞬间,担任“春雨乐师”,用雨滴演奏春天的韵律。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中班组《拜访春天》课程发布会,见证孩子们在自然课堂中的成长印记,感受生命教育的独特魅力!
基于儿童需求 确立课程关键“点”
为深入践行主题审议的科学性,充分挖掘课程生发价值,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中班组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通过“一读二研三审”的教研模式,深度解读了《拜访春天》主题的核心教育价值,从生命教育和自然探究两个维度挖掘课程内涵,随后对幼儿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同时充分开发园内外自然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保留、新增、优化与重组。
关注儿童经验 刻画课程重要“线”
01风信子班《你好,树朋友》
树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孩子则是最认真的读者。我们和树做游戏,在“树朋友”的角色中学会了温柔以待。
风信子班的孩子们以“树”为窗,通过多感官探究开启一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他们用小手触摸树皮的纹路,观察枝干结构;通过"树根喝水实验"“年轮观察”,多感官探究树皮纹理、树枝形态及水分运输原理,建立对树表纹理、枝干结构的具象认知,感知树木生长与时间的关系。
在“树朋友”角色游戏情境中,小风信子们扮演“树医生”“小园丁”等角色测量树围、诊断树木健康,将抽象的树木生长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操作经验,深化了对树木年轮、树皮功能的理解,在亲近自然中实现“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的科学教育目标。
孩子们收集自然材料创作树枝小人、探索树皮肌理表现、优化树叶拓印技法.....在实证观察、亲子调查和泥塑记录中,建立了对树木生命特征的认知体系,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与自然表征能力,提升了观察的细致性和提问的逻辑性。
02覆盆子班《春日小花》
每一朵花都是大地的耳语,每一片花瓣都是大自然写下的诗行,孩子们俯身聆听,他们用指尖轻触柔软的花瓣,像在阅读一封来自春天的信。
覆盆子班的"小花匠"通过放大镜观察花朵,感知和发现植物的形态特征,建立对植物器官的初步认知,并以"如何保存花朵"为问题核心,通过猜想验证(水养、风干、压花)、分类探究(干燥剂法、自然风干法、滴胶法、压花法)等方法进行深度探究。
在鲜花到干花的转变过程中,幼儿通过系统观察记录花朵形态变化、分析不同保存方法的优劣、运用工具材料解决问题,逐步理解了植物生命形态的变化特性,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发展关键的科学思维,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在两次实验中,覆盆子班小朋友们从最初单一的悬挂风干到尝试多种方法,从关注表面现象到理解内在原由,逐步发展了科学探究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为其后续探索自然奥秘奠定了坚实基础。
03君子兰班《种子的秘密》
从沉睡的胚芽到破土的奇迹,君子兰班用一粒种子讲完整个春天的故事。
教师以幼儿日常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种子初相识、秘密探究、实践种植到创意表达的递进式探究,引导幼儿开展深度探索。
小君子兰们从发现水果种子到三幼园寻种游戏,从21天水培观察到种子解剖实验,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系统认识了种子的多样性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别是在解决"胡豆苗生长不良"的真实问题时,孩子们通过观察、假设和验证,不仅掌握了植物生长的关键要素,还提高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种子拼贴画创作中,他们灵活运用探究所得的分类知识,将黄豆、黑芝麻等自然材料转化为"小鸡啄米"等富有童趣的意象;巧妙结合不同材质特性,创造出"蜗牛背种子去冒险"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而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索学习,不仅在幼儿心中播撒了珍视生命、热爱自然的种子,还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04满天星班《春风吹纸鸢》
“风筝是怎么制作的?”“风筝怎样才能飞上天呢?”
满天星班以主题活动《拜访春天》为载体,生发出班本课程故事《春风吹纸鸢》。基于幼儿对春日风筝的兴趣,通过"风筝初探秘""了解风筝""制作与放飞"三大环节展开深度学习,并积极通过晨间谈话、亲子调查及绘画表征,师生共同探究风筝的历史文化、结构原理,借助绘本、视频等资源拓展认知经验,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收集信息,发展了语言表达与符号记录能力。
在核心的"制作与放飞"实践环节,满天星班的孩子们合作完成选材、设计、制作全过程,通过观察风筝结构、自主收集环保材料到合作设计风筝造型,反复调试放飞技巧和更改材料特性等,最终成功放飞自制风筝。
阳光明媚的三幼园,仿佛变身“科学探索基地”,孩子们在不断“试飞、观察、调整”的过程中,逐步建构了关于平衡力、风向感知的实践经验。
05栀子花班《花开时节“趣”春游》
一场春游之旅即将开启,当小脚踏上松软的春泥,当稚嫩的手指触碰绽放的花苞,春就有了意义。
一场润泽的春雨唤醒了泥土的芬芳,一束和煦的春光点亮了孩子们的双眸,属于栀子花班的春游之旅也正式拉开帷幕。
栀子花班以《花开时节 “趣”春游》为主题,围绕课程缘起、调查探索、计划准备和实践体验"四大环节展开。在"课程缘起"阶段,教师敏锐捕捉幼儿对春花、昆虫的讨论兴趣,引发主题探究。
在"调查探索"环节,幼儿通过感官体验记录春天气息,发现植物生长规律;在"计划准备"阶段,幼儿自主制定春游方案,包括地点投票、物资清单设计及安全事项讨论;在"实践体验"中,孩子们走进自然,开展野餐、放风筝等春日游戏,将前期经验转化为真实体验。
栀子花班以春游为载体,给予儿童建立与自然深度联结的契机,采用引导、观察和支持相结合的策略,将春游策划权交给孩子,支持其通过绘画表征、实物操作等方式实现构想,生动诠释了"生活即课程"的深刻内涵,让幼儿在真实问题中发展核心素养,亲近自然,积累直接经验。
06紫罗兰班《花“甜”趣事》
春风拂过紫罗兰班的窗台,带着花草的芬芳悄悄唤醒孩子的好奇心,阳光透过花瓣留下斑驳的光影,那是孩子们与花儿无声的语言。
紫罗兰班以"花"为主题,将"自然教育"与"体验式学习"的理念融入探究活动中。在"寻找春天"时,孩子们通过户外观察、春日调查和水墨画、晕染画等艺术创作,引导幼儿运用多感官感知季节特征,在接触自然中积累有益经验。
在"探秘花朵"板块中,通过科学认知、感知体验和生长观察等活动,引导幼儿从对花朵的具象认知走向系统探究。在此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植物形态和生命周期的理解,更培养了信息收集、比较分析等初步探究能力。
通过制作花环、干花书签、植物漂染等工艺活动,将自然美育与生活教育有机结合,在“感知、操作、表征”的过程中,建构关于花朵形态特征与生命特性的认知经验,促进审美感知与社会情感的发展。
春之邀约·童趣时光游园会
踏着午后的阳光,满怀爱意与美好的憧憬,家长们如约前来。以纸飞机为笔,有序签到,放飞梦想,怀揣着好奇与关心,走进孩子们所在的小天地。仿佛述说着你的成长我从未缺席,每一次的见证都是一种幸福。
“春日观察日记”“春之艺术品”“春日故事”......每一个展区都记录着孩子们与春天相遇的美好瞬间,诉说着他们在自然中获得的成长惊喜。
四月的暖阳,映洒着孩子们的笑容,在主持人杨老师、张老师热情洋溢的介绍中,一场充满仪式感的中班组课程发布会在所有人的期盼中正式拉开帷幕。迎着微风,沐浴着阳光,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老师们热情的呼应,家长和孩子手牵手、心连心,一同舞动身体,唤醒身体的暖意,按下游园活动的开始键。
#乐知春日 观察 创作
看一看、找一找,你找到图形的秘密了吗?为了加深孩子们对于对称的理解,结合4-5岁幼儿数学领域核心经验,将对称融入游戏中,让孩子们带着疑问去探索、寻找对称的奥秘。
成长的泥土,需要阅读的种子,小光芒们用小手撕贴、拓印等促进小肌肉发展的方式,将春日美好转化为阅读的"小助手",收藏进小小的书签里,夹在书页中,让每一次阅读都充满自然的气息。
绘花草、染春天,孩子们变身小小自然魔法师,在长长的画卷上挥洒汗水与梦想。在艺术领域方面,小光芒们通过点线面的组合、色彩的碰撞,运用图形表达、色彩运用等艺术表现能力,在长卷上共构新芽的嫩绿、花朵的娇艳,每个笔触都诉说着独特的春日故事。拿起小小的锤子,轻轻敲打树叶、花瓣,唤醒沉睡的花叶,孩子们在敲敲打打中探索植物脉络的奥秘,发展观察力与色彩表现力,让自然之美在纸上绽放,体验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
#乐动春日 趣味 运动
两人三足,步调一致,大小朋友们默契配合,绑腿行走,不仅发展了幼儿在健康领域方面的身体协调性与合作意识,还培养了平衡能力、节奏感知和社交互动,让欢快的步伐踏响春天的韵律。
春风轻拂,池水微澜,一群“小蝌蚪”正开启一场充满爱与勇气的春日寻亲之旅。春日暖阳,枝头新绿。在《拜访春天》的欢愉旋律中,教师以沙包为媒介,引导小光芒们通过投掷游戏,发展空间感知与力度控制,实现健康与科学领域的自然融合,将欢愉掷向晴空,共赴一场与春风的轻盈之约。
#乐游春日 记录 表达
当春风执起画笔,指尖便落下了一整个春天。老师们手持彩笔,以童颜为画布,将春日的灵动细细描摹。在这场会行走的春日艺术里,每个孩子都将收获一张独一无二的春天通行证。把盎然春意绘在脸上、藏进酒窝带向远方。
咔嚓、咔嚓,留下一份美好的纪念,一张张笑脸,一个个身影,留住的是春日里最美的风景。
在阳光里、树屋下,把阅读搬进大自然,阳光洒在绘本上,小光芒们用眼睛观察画面细节,用小手触摸书籍,用鼻子嗅闻青草芬芳,通过观察图画符号、理解故事情节,在帐篷里邂逅会跳舞的文字,体验在大自然中阅读的快乐。
#乐享春日 成果 分享
游园会的活动接近尾声,集满相应数量的印章就可以兑换小礼物,快跟着小光芒一起去兑换一份春日小礼物吧!
当孩子们对春日万物萌生好奇时,大自然便成了最生动的课堂。在《拜访春天》主题活动中,我们见证了孩子们用耳朵捕捉溪流的叮咚絮语,用指尖感受新叶的柔嫩纹理,用鼻子辨别泥土与花朵的芬芳,蹲下身观察蚂蚁搬家时的专注神情......这些真实的探索过程,远比结果更珍贵,因为每个发现的眼神、每声惊喜的欢呼,都是成长最真实的印记。
本次《拜访春天》主题课程发布会立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4-5岁中班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目标,依据《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和《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试行)》精神,依托"光悦·家园共育中心"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创设沉浸式学习场域,实现家园共育视角下的课程共建。
在观察幼儿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邀请家长作为课程评价主体深度参与,共同见证儿童在主题探究中的经验建构与能力发展;通过情境化、互动式的活动体验,让家长直观感知幼儿园以"幼儿为本"的课程实施路径,切实体会主题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与核心素养的渐进式发展。
画笔蘸取四月的风,凝成孩子脸颊的彩虹。沙包划出成长的弧线,书页间正在生长会走动的春天。所有关于爱的教育都该是泥土里自然生长的诗行。